备考干货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三星堆研究院、四川石窟寺保护研究院)2023年公开考核招聘工作人员公告 [06-30]
2021年1月30日四川省省考公务员面试题 [01-31]
2020年12月15日人民银行面试题(四川达州大竹支行) [01-30]
2020年12月16日下午中国人民银行成都分行面试真题 [01-30]
2020年12月19日四川省宜宾市珙县事业单位面试题 [01-30]
2020年12月19日重庆工商大学辅导员面试题: [01-30]
2020年12月19日重庆市万州区事业编面试题:(村官转正) [01-30]
申论热点:高考延期,需保持如履薄冰的谨慎! [04-08]
发布时间:2019-11-04 17:00:52 出处:四川招考本站采编
2018国考-地市级-城市建设
五、给定资料6中提到了老子关于“有”和“无”的观点。请你围绕给定资料反映的城市建设理念中的问题,联系实际,以“试谈‘有’与‘无’” 为题写一篇文章。(40分)
要求:
(1)自选角度,见解深刻;
(2)参考给定资料,但不拘泥于给定资料;
(3)思路清晰,语言流畅;
(4)总字数1000字左右。
资料1
农村土地承包政策的变化与发展。
资料2
L村土地分等分级,及人口分配土地的执行情况。因土地政策调整,农户人均有地分配不均,对土地处置及种地意愿情况差异较大。《土地承包法》“减人不减地”的规定,导致土地难以公平分配。
资料3
乡下老人难以适应拥挤的城里生活,缺少沟通,要去城郊公园活动。
商品房小区户外活动空间小,室内活动设施收费,利用率低。
市内富有文化特色的传统民居区被商业开发,混乱无序,居住环境差,成为外来人口聚集地。
把握历史文化保护、商业发展和居民人居环境三者之间的关系
最后一段:
最近,一则消息让X市居民颇为兴奋。一座包含超大的绿地,融合生态、文化、休闲等多种功能的,面积近2平方千米的文化公园将在中心城区一块被认为最具开发价值的“潜力板块”破土动工。专业人士认为,公园不只是供市民休闲娱乐的实体,同时也包含丰富的人文意义和文化价值。对一个好的城市公共场所而言,“建设”只是一个基础,其塑造和养成不只在“造景”,更要借此“化人”。随着空间的变化,人们对城市的观感会变,对城市的体验度会变,相应地,城市治理的思路要变。拿出黄金地块做公园,提供的是场所,面向的是全体市民,彰显的是城市价值。每个在这里生活、工作的市民,都能感受到这座城市带给他们的幸福感、归属感和安全感。在强调“共享”发展理念的当下,这意味着城市治理观念的一次重大转变。
——概括:建设好的公共场所,“建设”只是一个基础,其塑造和养成不只在“造景”,更要借此“化人”。
资料4
巴黎新桥成为社会平衡器,成为歌曲传播、舞台表演、信息传播的“新闻发布中心”,这座桥成为争夺的空间。
圣保罗政府借助城市设计,恢复公共领域功能,消解阶级对立,吸引投资,重新复元。
城市建设与管理,是经济、艺术与文化的有机结合。
资料5
S市地下管廊建设遭遇的问题,及具体做法。
1、地下管廊建设成立专门机构,多元主体常态沟通协调机制,统筹管理。
2、地下管廊建设借力社会资本,成立开发公司,吸引融资,明确建设主体。
3、管廊建设前期充分论证调研分析,科学规划设计,监控、感知调控实现智能化管理,确保工程安全。
4、政府补贴担保,提高股东投资积极性。
5、明确管线产权,调动入廊积极性。
6、调动入廊单位成为建设主体,共同参与建设过程,明确收费,调动有偿使用积极性。
资料6
月亮湾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给人们以很大的启示。那里地上道路平整,天空没有一张“蜘蛛网”,城市公共空间发展的潜力倍增。这让人想到《老子》里的话:“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老子以人们居住的屋子为喻,他说一间屋子,开凿门窗,修建四壁,只有形成虚空部分,它才具有一间屋子的良好功能。据此,老子提出了“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的观点,强调“有”与“无”都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瑞丽花园小区的李奶奶,离开广袤的田野,住进了单元楼,总觉得“喘不过气来”。看来,李奶奶虽不是哲学家,但在感觉上与老子“有”“无”之用的理念暗合。
——概括:对S市地下管廊建设的总结及启示,引出城市建设的“有”与“无”。
材料1:农村土地承包政策的变化与发展。——无关
材料2:L村土地分等分级,及人口分配土地的执行情况。——无关
材料3:案例乡村老人、商业小区,反映出城市生活公共空间不足。传统居民区传统文化消逝、商业化严重,反映城市胡同文化、传统文化保护不足。——有关。
材料4:巴黎天桥、圣保罗案例,表明城市设计应打造“公共空间”,发挥公共功能。
材料5:S市地下管廊建设的具体做法。——有关。
材料6:给出“有”与“无”的概念,并借助案例,简要说明,陈述二者的内涵。——题源
材料3-4:借用中外案例引出问题及建议,我国案例反映城市建设理念中“公共空间”缺少,公共功能缺失,过度商业化,忽视传统文化传承与保护;国外案例则谈了建立“公共领域”的作用;
两则材料谈及了“城市建设理念”,可结合题干,并联系材料5有与无的论述,可提炼出:城市内的公园、公共空间是“有”;城市公共空间基础上的“公共功能”、有形基础上的传统文化就是城市建设理念的“无”。
基于此,在给定材料的基础上,就对城市建设理念的“有”与“无”,有了准确的理解。
再看材料5,论述了S市地下管廊建设的做法。该材料是具体的案例,地下管廊建设为地上腾挪出更多的城市物理空间。该则材料可用作打造“公共空间”的材料论据。
试谈“有”与“无”
内在的理念决定外在的形态,城市建设的理念决定了城市外在的形态,也体现了城市的内涵。打造人文城市、宜居城市、美丽城市,需要厘清“有”与“无”的关系。
城市建设理念的“有”具有物理性,表现为公共空间、公共文化、传统人文等;城市建设理念的“无”具有化学性,表现为无形的公共功能、共享理念和人文精神的归属感、幸福感与安全感等。
城市建设的“有”与“无”是有机统一的。
“有”是“无”的基础和载体。步入社会主义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间的矛盾,占有8亿人口的城镇聚集体是化解主要矛盾的主要阵营之一。而化解的方式必须是让城市有“美好”,这种“美好”不是“李奶奶们”穿梭的郊区公园,也不是像“瑞丽花园”这样密密麻麻的高楼林立,更不是像康阿姨的“元代胡同”沦落成的“贫民窟”……。而是像坐落于市中心区的文化公园,像埋藏于地底的综合管道,像打破了阶级隔离的巴黎新桥……。一座城市,只有科学的规划设计与空间布局,才能让城市文化、市民精神找到寄宿的载体。
“无”是“有”的延伸和升华。“无”是精神的、文化的,公共空间上的功能集中体现在人文精神的升华、人际环境的和谐和强烈的城市认同感和精神归属感,也让城市更富有生命力和吸引力。圣保罗的“铁丝网”正是割断了这种公共空间上无形的“公共功能”,打破了城市的平衡,导致阶级对立,治安混乱,城市无序……。公共空间滋生的城市文化有助于市民整体理性素养的提升,体现城市综合价值,让市民安心于本职工作,让城市肌能更健康,反哺于城市的建设,让城市设计充满创意,城市发展充满活力,城市建设充满智慧!
“有”与“无”是相辅相成的。城市建设“物理化”的存在,绝非仅仅是混凝土和钢铁构筑的冷冰冰的建筑,而是有精神可以放飞的文化公园,有诚信可以寄托的人际环境、有文化可以承载的特色建筑。文化公园、人际环境、特色建筑是城市的外在形态的“有”,“无”则是在此基础上所凝聚的城市价值和城市公共功能的最大化。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城市作为人类智慧构织的家园,城市亦应是“人与自然”浑然一体的最佳结合体。城市建设的理念应注重“公共空间”的理念,在有形、可承载的公共空间里,润泽出更多无形、丰富的精神家园!
城市建设,秉持“有”与“无”有机统一的理念!
1、城市是各种行业的中心。——威·柯珀
2、城市愈大,就愈感到孤独。——拉丁语
3、出生在一座著名的城市里,这是一个人幸福的首要的条件。——欧里庇得斯
4、对于一个城市来说,最重要的不是建筑,而是规划。——贝聿铭
5、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礼记·乐记》
建设美好城市
——让身心诗意栖居
美国现代哲学家路易斯·芒福德说过:"城市是一种特殊的构造,这种构造致密而紧凑,专门用来流传人类文明的成果。"可见,城市不仅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人类文明的结晶和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标志。然而,随着当今城市的无序扩展,人口密集,交通拥堵,住房紧张,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甚嚣尘上,不但延缓了城市发展的脚步,也严重影响着城市生活质量。因此,加强精细化管理,建设和谐、宜居、美丽的美好城市迫在眉睫!
城市建设离不开科学规划,科学规划让城市建设更有活力。由于地理位置的不同,每座城市有其自身的地形特点和地貌特征,因此,在确保城市空间资源有效配置的基础上,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协调城市空间布局和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如北京的“疏解非首都功能”,将部分人口与企业疏散到京津冀地区;又如雄安新区的打造和设立,都是着眼于如何盘活城市发展这步大棋。相比之下,有些城市正是由于规划上的不全面不合理,从而上演了缺少人气的“空城计”。然而,科学的规划一方面需要管理者的前瞻性,另一方面也需要各行各业的主积极配合和每位市民的积极参与,献计献策。
城市建设也少不了人文情怀,人文情怀让城市建设更有温度。每当提到城市,让我们想到的如果不再是钢筋水泥混凝土,而是宽敞整洁的街道,信任理解的微笑,共享单车的环保,智能支付的便利以及氤氲弥漫的书香,那么我们的生活就不再是简单的紧张忙碌,而更多的是温暖与从容。这样的城市充满情怀,也更能留住人才。当然,这种人文情怀不是一朝一夕之功,它既需要在建设过程中想人民之所想,在生态环境、教育医疗等各方面创设宜居的环境,又需要在管理中逐渐形成一种润物无声的文化氛围。通过“讲文明”、“读好书”、“志愿者”等各种活动的开展,结合城市的文化底蕴与地方特色,打造属于自己独特的城市文化精神,让城市有魂。在每年的文明城市评选中,都有些城市就会以其独特的魅力展现出城市精神必不可少的人文情怀。
城市建设更不能忘了创新理念,理念的创新让城市建设更有灵气。创新并不是摒弃传统,而是在传统的基础上有所发展,有所突破,有所调整。理念的创新一方面体现在发展方式的转变上。过去的城市发展更多的着眼于经济发展上,而今,当一些城市问题已经阻碍了经济发展并影响到了人们生活质量时,人们开始意识到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开始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提出了“城市建设要以自然为美,把好山好水好风光融入城市。要大力开展生态修复,让城市再现绿水青山。”另一方面体现在特色产业的挖掘上,齐鲁大地的“好客山东欢迎你”,内蒙古的“乳业智能产业链”,杭州的“电子商务产业园”,都是结合当地特色产业文化,带动整个区域联动发展,实现了经济效益与城市特色发展的有机结合。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城市作为一个复杂的有机系统,是一个集经济社会、文化历史、人与自然等综合因素的复合生命体,它的建设与发展需要作为其成员的每个个体以及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也只当其各方面的建设与发展达到有机的统一,我们才能在其中诗意的栖居!
天人合一
——寓人于自然,让时代会更美丽!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描绘了滕王阁的诗人陶醉于自然的美景;“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描绘了苍穹无际的大草原上牧者扬鞭的画面;“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更是勾勒出西湖六月美轮美奂的的自然美景……
徜徉在大自然的怀抱里,映入眼帘的是青山、绿水、落日、余霞、小船、垂柳……,如此般,生活便会充满诗意,工作便会充满惬意,人生才会织就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然而,曾几何时?高楼大厦密布如林,车马如流昼夜不息,柏油铺满的大地哪里还有半点的泥土气息,全都被砖瓦泥墙镶嵌在格子般的“楼笼”里,本是漫步闲散的居住区,倒成了为空多出半次空地的“楼林”,我们用智慧追求的美好生活怎么就编织成了为活着而存在的枷锁……
新时代的生存理念应是:天人合一,寓人与自然,让时代更美丽!
天人合一,寓人与自然的生存理念是时代发展的结果,具有不可逆转性。马斯洛的层次需求理论,揭示出了人从物质欲到精神欲的层次性,这种层次和阶段是追求不断实现的结果。
改革开放近四十载,我们孜孜奋斗,从不间隙,一座座现代化的城市拔地而起,我们摆脱了“啃窝窝头”的时代,步入了“一动一不动”的现代化生活,我们的主要矛盾也转变为“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发展充分不平衡之间的矛盾”,矛盾的转变开始让我们所生活的城市或者乡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希望城市的建筑多一些人文的美感,希望乡村的田野多一些生态的气息!寓人与自然,是我们新时代发展的产物。目前的经济轨道已经越来越以需求导向,不能满足人们对“美丽”追求的城市运行理念,乡村发展理念必将被淘汰!
寓人与自然的发展规律不可逆转,对执政者提出了更大的挑战和要求!为应对挑战,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美丽”两个简单的汉字,却道出了不简单的施政理念,那就是“天人合一”的理念,“寓人与自然”的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态度。在快节奏的发展道路上,特大城市多是被“大楼、大道、大面积”所笼罩,唯独与之不匹配的是少了“大绿、大蓝和大美”。面对挑战和压力,写字楼楼不应以高为傲,应该以美的设计和寓意为傲;居民楼更不应以楼多、学区房为豪,而应以诗意化的田园设计、现代化的物业管理、宜居化的贴心服务为导向;再看道路的设计,更不能以承载车容量多,缝缝补补为谈资,而应致力于便民出行的公共交通设施,打通最后一公里的人性化设计为目标……。此外,全国文明城市应是致力于民众素养的提升,而非上车下车的一时服务;全国生态城市应以365天的蘑菇云和深邃的蓝天去衡量,而非广告牌一字马式的形象工程!
天人合一,寓人与自然的新时代要求提升社会公众的综合素养!发展已步入精细化、智能化、智慧化的时代,靠运气和机遇的投机时代已然过去,在新新时代里,唯有“创意的设计、人性化的经营理念”才会成为社会的主流趋向,无论是执政证,行商者,还是普罗大众,都应以提升自己的综合素养而奋斗终生,以适应新的时代!就如同,苹果创始人乔布斯的“苹果公园”必将会成为企业,乃至城市治理者模仿的对象,超越的目标!
天人合一,寓人与自然,是时代的呼唤,是执政者的责任,是提升公民素养的机遇!相关资讯